对城市旧区改造的几点认识

  • 更新时间:2014年11月15日

中国房地产硏究会名誉副会长兼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元端

各位嘉宾,各位同行:
非常高兴来参加《城市旧区改造的模式创新试点研究》
项目启动暨座谈会。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聚居、生活在城市之中。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急剧加快。从1992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19%,相当于同期世界平均速度的3倍。截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5.7%,共拥有6.07亿城镇人口。
据资料显示:在2006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率前10位的排行榜中,上海市城市化率为85.76%,高居榜首;第二名是北京市,城市化率为75.60%;第三名是天津市,城市化率为60.09%。后7位依次是广东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江苏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目前,许多城市的市区人口密度都很高。据资料显示,上海市黄浦区人口密度高达5.50万/平方千米,居全国之首;卢湾区达4.50万/平方千米,静安区达4.50万/平方千米,虹口区达3.48万/平方千米,都居全国的前列。
据专家预测,未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5%时,将会在占国土总面积8%的城市土地上(平均人口密度1600人/平方公里),创造出全国GDP的80%,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0%,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
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旧城改造提到了紧迫的议事日程和工作日程。我体会,旧城改造中至少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着眼”。
据专家估计,中国城市化率从现在的36%提高到2050年的70%左右,意味着每年城市化率平均增加近1个百分点,即每年约有1200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这一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带来的压力。
旧城改造要把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要提高城市自然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如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方面的承载能力。
二是要提高城市功能的承载能力。如城市吸纳力、包容力、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等方面的承载能力。
三是要提高城市的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承载能力。解决城市能容纳多少人口,能承担多少就业,能提供多少良好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课题。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以城市规划为抓手。现在,规划学术界有个新思维,叫做“反规划”。即,改变过去从城市发展需要来考虑资源供应的思维模式,而是根据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条件和环境基础,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合理确定各地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将城市发展建立在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按照自然环境资源环境条件来谋划城市发展。这无疑也是旧城改造规划应努力践行的新思维。
尤其要注意统筹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在更广阔的空间领域研究综合承载力的问题,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就业、居住、资源,以及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从而,在总体上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第二,从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着手”。
通过旧城改造来改善人居环境,消除困扰城市居民的各种“大城市病”,应当体现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首先是要营造良好的生态性。即室内环境和公共环境都要达到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建筑规划设计规范中的各项指标,例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容积率、建筑密度、采光、通风、日照、保温、隔热、隔音等等的指标,其本质都是生态指标。因而也都是必须通过各种技术、经济措施来加以实现的硬指标。
对提高环境的生态性而言,我认为要突出三个要点:一是要保证“生物多样性”,所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草树茂盛,鸟语花香;二是要保证能量(如太阳能、风能、热能、电能)循环和物质(如水、垃圾)循环这两大生态循环的顺畅;三是人工设施要尽量“自然化”(如采用渗水路面、硬草坪)。
其次是要充分体现经济实用性。要贯彻节约型社会的原则。既要节省建造成本,又要减少使用、维护成本,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
再次是要具有高度文化艺术性。具有高度的环境文化、艺术水平,是一个好的人居环境的重要标志。旧城改造中要充分体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环境文化艺术特征,而不能失去这些特征。
第三,在重视城市特色和历史文脉方面“着力”。旧城改造中必须把现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内容尽量融入城市整体之中,积极地传承城市的文脉。
目前,在大规模开展的城市更新、改造活动中,名胜古迹和古建筑、特别是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的破坏很严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一些城市总对外介绍有多少多少年的建城史,可是却无法看到这个城市的历史痕迹。据报道,有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市长居然把富有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一条街全部拆了,最后规划设计成了欧陆风格的步行街。一些西方人来看了以后,认为他们到中国是来看中国特色的,结果还是他们家乡的建筑,非常失望。
我听到过电视节目的一句解说词很值得玩味,大意是“人们总在找各种理由破坏过去,但又总在以过去作为炫耀的资本”。城市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在任何时候都值得炫耀的。但“失去就不能复得”,我们不能一面在炫耀它,一面又在找各种理由破坏它。特别是发展旅游观光经济的城市,更要注意这一点,要尽一切可能来保护地方的特色。以上三点,仅供参考。谢谢大家。

 2009年8月1日